在中國傳統醫學里,冬蟲夏草已經流傳1300年,可以認為它是整個中國醫學藥典中最有價值的藥用真菌,也是最富有神奇傳說的中藥之一。
最早記載冬蟲夏草的文獻見于唐朝早期,公元710年, 《月王藥診》首次記載冬蟲夏草治肺部疾;公元780年《藏本草》記載了冬蟲夏草“潤肺、補腎”的功能;此后的中醫藥古籍大多都記載并有所發展。尤其是在近幾十年的臨床研究中,證實了清代醫藥學家趙學敏在1765年出版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的“夏草冬蟲,功與人參同,能治諸虛百損,以其得陰陽之氣全也” 之說,“潤肺、補腎、益精氣,理諸虛百損”的功效已譽滿海內外。
清朝汪昂的《本草備要》(1694)所載:冬蟲夏草,甘平,保肺益腎,止血化痰,止勞咳。四川嘉定府所產者佳。冬在土中,形如老蠶,有毛能動,至夏則毛出土上,連身俱化為草。若不取,至冬復化為蟲;1757年吳儀洛所著的 《本草從新》一書也指出:“冬蟲夏草保肺益腎、止血化痰!逼浜 《黔囊》、《文房肆考》、《四川通志》、《本草圖說》等數百部古藥書中都記載了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作為藥材出口到國外的歷史比文字記載的更悠久。從明代中葉1400一1465年間就從浙江傳到日本,并在貴族中廣泛食用;1723年由歐洲的傳教士尚加特利茨庫把從中國西北采到的冬蟲夏草帶到法國,由Reaumur在法國科學院的學士大會作了介紹,并登在會議紀要上;1943年,Berkeley鑒定了中國的冬蟲夏草,正式定名為:中國蟲草Sphaeri sienesis;1878年由Saccardo歸為蟲草屬Cordyceps,冬蟲夏草的研究在國外引起重視,中國蟲草也開始馳名于世。 |